去年末,研究機構普遍認為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加速下滑。2016年三個季度過去了,中國經濟穩穩地站在6.7%的位置,未出現進一步下滑,且一些宏觀指標如PMI、PPI、企業利潤等都指向經濟有好轉的跡象。
但經濟運行中問題仍不少。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時指出,要“注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范經濟金融風險”。
2016年中國經濟趨穩的背后原因是什么?2017年會是怎樣一個走勢?后續宏觀調控政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結合起來?11月30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海通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
明年房地產投資或負增長
《21世紀》:今年經濟運行好于預期原因在哪里?你對于明年走勢怎么判斷?
李迅雷:今年經濟走勢好于預期,因為我們投入很高。今年財政支出規模巨大,財政赤字空前,表現在基建投資增速在前10個月接近20%;另外,通過國家信用擴張,國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22%。
從這兩方面可以看出,經濟增長原因,一是投資,二是靠政府、靠國企——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表現在整個社會杠桿水平大幅上升,政府、國企、居民三個部門都在加杠桿。
明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預計經濟增速在6.3%-6.5%左右。今年靠這么大量投入,才維持L型增長,明年投入量不會這么大。房地產的調控,降低居民杠桿率等,會影響到明年房地產投資,預計明年房地產投資會是負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會回落,總體上明年經濟增長壓力比較大。
美聯儲12月份可能加息,明年也可能繼續加息,會使得人民幣貶值壓力增大,民間投資意愿下降。加之隨著中國市場利率上行,明年貸款規模、增速都會下降,財政、金融支持經濟增長力度會減弱。
貨幣政策可能偏緊
《21世紀》:中國潛在經濟增速大致是多少?明年經濟下行壓力大,是否會有相關穩增長政策出臺?
李迅雷:中國潛在增速肯定低于現在的實際增速,低于6.7%。如果中國潛在增速高的話,就不用政府大量投入。
明年政策安排上仍然會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今年實際的財政赤字很大,這里不是指財政部公布狹義的赤字率3%,而是廣義財政赤字,包括專項債券、發改委的專項基金、PPP公共投資部分、產業引導基金等。
2017年積極財政政策,可以提高名義赤字率,就是財政部狹義口徑的赤字率,可以從3%提高到4%。但是,寬口徑的財政赤字率進一步提高,是有困難的。一方面,中央政府反復表示,對地方政府債務不承擔償還責任,這對地方政府是一種約束;另一方面,政府不可能持續投入,當前隱性債務規模已經很大。
《21世紀》:貨幣政策方面呢?三季度中央說要防止資產泡沫,那么你對明年貨幣政策走向和調控注意事項有什么看法?
李迅雷:今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比較寬松,跟經濟下行力度比較大有關;二季度貨幣政策開始收緊,屬于寬緊適度的狀態;三季度,9月份之后市場利率水平比較高——今年總體上流動性比較充裕,市場利率水平高開低走。
2017年貨幣政策可能會偏緊,因為人民幣有貶值壓力,如果貨幣政策過于寬松,會導致人民幣匯率壓力更大。所以,明年可能不會降準降息。
推進理順央地關系
《21世紀》:明年加大財政赤字率,對后續政府債務規模是否擔心?增加的赤字,是更多用于減稅,還是增加政府支出?
李迅雷:對于我國政府債務并不擔心,當前政府債務占GDP比重在40%左右,政府債務規模還可以提高到占GDP60%的水平。
財政政策方面,減稅或增支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推進財政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財稅改革,時間過去三年,一些重要財稅改革還沒有推進,關鍵要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權和財權之間的關系。央地關系不理順,二者就容易相互扯皮,對于效益提高都會有影響。
地方政府的財權和事權要統一,分稅制已經有多年沒有改革,產生了很多弊端,接下來要進一步完善分稅制。當前分稅制層級過多,要減少層級。
央地之間職權不分、互相扯皮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土地財政”,今年部分城市房價暴漲,就跟土地財政有很大關系。如果地方財權和事權不統一,地方政府要通過賣地、發展房地產,來刺激經濟,這會帶來新的產能過剩。
基建穩增長仍有空間
《21世紀》:今年三季度新增就業人口1067萬人,提前完成全年1000萬就業目標。如何看待當前就業形勢,就業是否值得擔憂?
李迅雷:近年,我國就業任務一直是提前完成,因為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在減少,農業轉移人口增速在下降,所以就業不會太差,只是出現部分大學生就業滿意度不高的現象。總體上看,就業形勢比較好。
當前,國家鼓勵創新創業,也能解決就業問題,因為中國90%的就業是靠中小企業解決的。但到2018年之后,就業問題可能會凸顯出來。因為2017年中國經濟會比較平穩,但到2018年之后,經濟增長動力可能會下降。
《21世紀》:既然就業穩定,2017年是否有必要出臺大力度穩增長政策?按照規劃,2020年要實現GDP翻一番,這就要求“十三五”期間年均經濟保持6.5%的增長,這個目標是否偏高?
李迅雷:明年增長目標沒有必要設定那么高。年度間經濟增速會有波動,今年降低一點,明年可能會高一些。
中國經濟放緩是符合規律,也是正常現象,要強行把經濟拉到高位,要付出比較大的代價。明年如果房地產下行,經濟增速大幅下降,國家層面可能不能容忍。所以,明年基建投資還是會加大力度。今年基建投入比較大,基建還會持續投入,因為基建投入周期不是一年,是會持續好幾年。比如當前二線城市開始修地鐵,修地鐵就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所以基建投資的空間還存在。
改革第一,
GDP增速其次
《21世紀》:中央反復強調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這一塊明年要做什么工作?
李迅雷:還是要推進改革。首先,大家對GDP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成功轉型的國家都經歷了GDP大幅回落,比如德國、韓國、日本等,經濟要轉型成功,需要付出部分代價,比如對經濟過高增速的追求。當前,改革應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GDP增速其次。當前我國就業形勢穩定,對經濟增速的預期可以下調一些。
目前急需推進的改革,包括行政體制改革和財稅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就是要簡政放權,更多交給市場。財稅體制改革,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理順,推動以家庭為單位的個稅改革,還有土地流轉體制改革也不能再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