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GDP增速6.63% CPI上漲2.01%
廈門大學、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2日在澳大利亞堪培拉聯合舉行了“2016中國宏觀經濟高層研討會暨中國季度宏觀經濟模型(CQMM)秋季預測發布會”。會議發布了CQMM2016年秋季預測報告,以及經濟參考報與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聯合進行的“2016年秋季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問卷調查”的結果。
這是CQMM預測與政策模擬結果的第21次發布,報告預計,2016年中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63%,比2015年下降0.3個百分點;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預計上漲2.01%,比2015年上升0.57個百分點。課題組認為,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因外需持續疲軟、投資繼續減速和消費相對平穩,中國經濟增速仍將繼續下行,但工業領域淘汰過剩產能的效果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將成為穩定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力量。
2016秋季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問卷調查報告顯示,約60%的受訪專家預測中國今年的GDP增速將在6.5%至6.7%之間,CPI增幅將在2.1%至2.5%之間;超過40%的專家預計今年人民幣匯率將保持穩定;60%專家預計今年下半年中國廣義貨幣供應(M2)將保持上升趨勢,中國央行將繼續保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課題組認為,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主要內因是粗放型經濟發展導致的過度投資、資源配置結構失衡、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失衡等現象,必須從供給側改革入手,提升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建立全新的供給結構以適應需求結構上的轉換,改革的關鍵是回歸市場,重點應放在擴大民營經濟的投資領域和提高回報率方面。
課題組建議,下半年實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并配合以寬松財政政策,幫助穩定和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同時落實市場準入政策,擴大投資領域,穩定民間投資預期,加大對民間投資的融資支持,并推進稅制結構改革。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克勞福德經濟與政治學院中國經濟與商業項目主任宋立剛表示,目前中國面臨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全球經濟增長失衡等挑戰,同時隨著中國逐步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必須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而產生的增長動力不足問題。其中,制度改革是關鍵,供給側改革、國有企業改革、銀行業改革和戶籍制度改革等都亟待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