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2月25日訊) 昨天,國家發改委在北京召開西氣東輸管道工程竣工驗收會議。歷經四年建設、投入運行五年,由中國石油承建的這條“能源大動脈”工程順利通過了國家驗收。
西氣東輸工程主要以塔里木油氣田為主要氣源地,以長江三角洲及沿線地區為主要目標市場,從西往東橫跨9省市3835公里。2002年,西氣東輸全線開工,并于2004年12月30日正式全線商業化運營。
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寥永遠介紹:截至目前,西氣東輸管網已覆蓋70多個城市、3000多家大中型企業,近2億人口從中受益,成為我國長三角、環渤海兩大經濟圈的主供氣源,西氣東輸管網輸送的天然氣量占到我國新增天然氣消費量的50%。
這與2003年西氣東輸送抵上海時遭到的“冷遇”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當年10月,西氣東輸已經送抵上海,但用氣大戶的發電企業和化工企業均對西氣持謹慎態度。直到第二年6月,西氣東輸才獲得了第一家直供氣大工業用戶。
驗收專家組成員、中石油股份公司原副總裁史興全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隨著市場對使用天然氣的接受程度提高,西氣東輸供氣已經是供不應求。至2009年底,西氣東輸累計輸送天然氣達659億立方米,使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提高了一個百分點。
在建設之初,管道設計年輸氣能力為120億立方米。為滿足下游用戶需求,中石油沿途又增加了12座壓氣站和24臺壓縮機組,目前年輸氣能力增加到了170億立方米。2003年,西氣東輸的管輸商品量僅有0.43億方,及至2009年已經增至186億方,7年間增加了432倍。
史興全表示,整體來看中國的天然氣供應還是嚴重不足,單靠西氣東輸一條管線僅僅能滿足部分地區的市場需求。下一步,引進中亞天然氣的西氣東輸二線也將建成投產,三線、四線工程也已經納入規劃建設階段,有望在“十二五”末落成,屆時中國的“氣荒”問題基本有望得到解決。
西氣東輸三線走向已經初步確定,設計輸氣能力300億方/年。西三線干線管道西起新疆霍爾果斯首站,東達廣東省韶關末站,途經新疆、甘肅等8省區。史興全透露,西三線氣源還是從中亞引進,2014年左右有望全線通氣。
到2015年,國家規劃新建干線管道長度將達到2.4萬公里,管道總里程4.8萬公里,這比2008年的管道里程翻一番。屆時將形成西一線、西二線、西三線川氣東送線等主干管網,建成一個橫貫東西、縱貫南北的天然氣基礎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