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2009年11月1日訊)10月26日,莆田湄洲灣秀嶼港旁各項目工地一派熱火朝天的喜人景象:福建LNG接收站一期工程新增的2個儲罐正在加緊施工,莆田燃氣電廠2臺新機組正在安裝,冷能空分項目的冷箱塔已高高矗立,精細膠粉項目在進行“三通一平”……“做大LNG,拉長產業鏈”已從精心的謀劃變成活生生的現實。
從2005年4月福建LNG項目正式開工,到2008年4月接收第一船LNG用于調試,作為我國第一個完全由國內企業自主引進、建設和管理的大型液化天然氣項目,福建LNG衍生了一條不斷延伸的產業鏈,天然氣市場領域不斷拓展,并創下多項全國第一。
2007年6月9日,投資51億元的我省首個燃氣電廠——莆田燃氣電廠開工建設。2008年12月,首臺機組投產發電,實現我省燃氣發電零的突破,也填補了我省重型9F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機組的空白。莆田燃氣電廠自動化程度國內最高,廠用電率國內同類機組最低,處世界領先水平。之后,晉江和廈門2座燃氣電廠也相繼投產。眼下,3座燃氣電廠已有6臺35萬千瓦機組投產,莆田和晉江燃氣電廠還有4臺機組正加緊安裝,爭取明年上半年并網發電。10臺機組總裝機容量350萬千瓦,全部投產后年發電量140億千瓦時,年可實現產值70多億元,實現稅收9億多元。
-161℃的液態天然氣在大氣壓力下轉變為常溫氣態的過程中,可提供大量冷能。科學利用這些冷能,是做大LNG產業,實現增值提效的有效途徑。2008年3月30日,由中海油基地集團控股,美國空氣化工產品(AP公司)聯合投資的福建LNG冷能空分項目在莆田秀嶼開工建設。該項目系我國第一個LNG冷能空分項目,投資2.6億元,占地40畝,是以空氣為原料,利用LNG冷能和少量電能使之低溫液化,并分離出液氧、液氮等工業氣體產品。項目今年底建成投產后,日耗LNG冷能約100萬兆焦耳,日產液氧、液氮等液態空分產品610噸,是一個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項目。
今年,LNG冷能利用又取得新進展,國內首個深冷精細膠粉生產項目落戶莆田。該項目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投建,是利用LNG冷能低溫源進行橡膠低溫粉碎,生產精細、微細膠粉,以替代進口橡膠原料,符合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節約型社會要求。目前,該項目正在進行“三通一平”,項目投產后,年可處理廢舊輪胎2萬噸,生產精細膠粉1.3萬噸,附產鋼絲5000噸、纖維2000噸。
目前,莆田市又把產業鏈瞄準下游的丁基橡膠項目,積極開展前期工作,力爭這個投資20多億元的項目落地。LNG產業鏈還將伸延向前景光明的冷軋項目。而我國第一個LNG冷能綜合利用產業示范園區,也將在莆田市打造。
與此同時,天然氣市場領域正加快拓展。省內首座天然氣汽車加氣站正在泉州加緊建設,將于年底建成。5年內,全省將建成30座LNG汽車加氣站;至2020年,全省將建147座LNG汽車加氣站。我省還將利用LNG,在全國率先推出船舶“油改氣”。擬先對閩江流域航運規模較大的1000多艘運沙、運煤、運水泥的船舶進行試點改造,同時研究近萬艘漁船與近海運輸船舶的油改,并積極探索廈門—金門、臺灣—湄洲島等“三通”航線客輪利用LNG燃料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