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價格跟漲挑戰中國利益
國際先驅導報
天然氣價格跟著油價漲,需求漲幅令人擔心行情失控。在此背景下,開源和節流對中國顯得都格外重要。
世界天然氣的行情“漲”聲一片。7月3日閉幕的世界石油大會仍然沒能給“高燒”的國際油價開出降溫良方,卻做出了“天然氣可能持續漲價,價格甚至將趕超油價”的預測。中國已經感到天然氣價格上漲的熱度了。
氣價將超油價?
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世界石油大會上,歐佩克成員成了天然氣漲價的“推動者”。卡塔爾能源和工業大臣阿提亞預測,目前比原油便宜40%的天然氣可能持續漲價,將至少達到油價的水平。持同樣觀點的還有歐佩克輪值主席、阿爾及利亞能源和礦業部長哈利勒。目前阿爾及利亞正把主要精力從石油產業轉向天然氣產業。
據英國石油公司(BP)的統計,2007年全球天然氣消費量上漲了3.1%,漲幅幾乎是原油消費漲幅的3倍。美國桑福德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發表的報告認為,由于需求增長過快,全球液化天然氣價格將超過油價。
而本屆世界石油大會報告指出,2007年初,業界曾普遍期望全球范圍內7個國家的
14個液化天然氣項目在一年內得到通過,為市場帶來年產7000萬噸的生產能力。而事實上,在過去2年半內,全球通過認可的液化天然氣項目年生產能力總計只有近1900萬噸。
“‘重油輕氣’的觀念一直存在,全球都這樣。”中國能源網CIO韓曉平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這就導致天然氣開發利用遲緩,與市場需求急劇增加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賣家“漲”聲不斷
由于天然氣燃燒的碳排放量遠低于原油和煤炭,由于能源需求上漲、環保要求更嚴格以及核能和風能等可替代能源開發緩慢,天然氣正受到國際市場大力追捧。這種熱度給中國進口天然氣帶來壓力。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油氣處預測,今后20年將是中國天然氣市場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年均增長率將超過15%。到20l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將達1200億立方米,2020年則超過2000億立方米。但中國天然氣產量增速落后于需求增速,供需缺口估計在500億至1000億立方米,只能靠進口來彌補。
中國正盡力實現天然氣進口的多元化,已與澳大利亞、印尼、馬來西亞、伊朗等國簽署了長期采購合同。中土(土庫曼斯坦)天然氣管道已于6月底開工建設,中緬天然氣管道則在籌建中,中方與俄羅斯關于天然氣的談判正在進行。
國際天然氣價格一直與油價掛鉤,通常是油價的40%至60%,隨著油價飆升,天然氣價格水漲船高。7月2日的倫敦市場上,北海布倫特原油期價為每桶144美元左右,天然氣為每千卡71.35便士,按石油當量計為每桶85美元。
天然氣出口國“漲”聲不斷。據悉,印尼正謀求提高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的合同價格。直接影響的是印尼與中國福建省簽署的25年供氣協議,自2009年起每年提供260萬噸液化天然氣。
7月3日,俄羅斯國家杜馬副主席、俄羅斯天然氣協會主席瓦列里亞澤夫則透露,俄通過西線管道方案向中國提供的天然氣價格每1000立方米要比歐洲價格(410美元)高出10至15美元,理由是運輸較遠。
而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已分別在2007年和2006年與中國簽署供氣合同不久時,就要求提高合同價格。
不必擔憂行情失控
然而,對于世界天然氣價格會超過油價的預測,國內專家認為“不那么容易”。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能源安全問題專家查道炯介紹,天然氣的貿易和運輸方式比較復雜,要么通過鋪設管道,要么長途運送液化天然氣,還需要接收站等設施,買家比較固定,不像石油那樣隨意轉手。這些限制導致天然氣自身超額提價并不現實。
韓曉平說:“天然氣不像石油那么容易被炒作,它的上下游通常簽署長期合同。”天然氣在全球范圍內的開發利用剛剛開始,開發投入雖然十分可觀,但資源輸出總量相對較大,如果供給相對充足,其市場行情很難超過油價。
中國需要接受漲價
“天然氣現在屬于賣方市場,賣方掌握著定價權和話語權,短期內很難改變。”查道炯認為,中國可能最終還是要適應并且接受提價的事實。
韓曉平認為,在能源上漲的情況下,中國接受漲價并非壞事。“要讓其他國家,尤其是周邊國家分享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繁榮”。中國被動接受漲價的局面“并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悲觀”。他介紹,中國有望成為富含天然氣的國家,因為技術革新使開采變為可能。
中國采取深井鉆探技術,已經在四川發現了大氣田。
據2007年資源評價結果,中國天然氣可探明資源量為25萬億立方米,而目前探明率僅為24.6%。如果在勘探、技術、設備方面加大投入,中國或許能夠實現天然氣的自給自足。韓曉平認為,這能幫助中國在國際天然氣市場的談判中取得話語權。查道炯則認為,中國既然不具備定價權,就應把近期精力集中于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浪費。“即便天然氣不依賴進口,也需要在這方面動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