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替代能源的名義,中國二甲醚產業正在以瘋狂的速度增長。
僅僅一年,中國的二甲醚年產能就在2006年44.5萬噸的基礎上暴增394%,達到了現在的220萬噸。
按照中國化工網行情中心的預測,中國二甲醚年產能將在2008年達到436萬噸,2010年達到1484萬噸。 產能大躍進 凱躍是眾多二甲醚廠商中的一員。河北凱躍化工集團副總經理趙海印告訴記者,二甲醚的生產商現有52家,共418萬噸產能,而在建的項目為1064萬噸。所以,上述220萬噸年產能只能算是個保守的數據。
中國化工網一位分析師表示,據初步統計,僅在2007年,就有上百萬噸的二甲醚項目投產。
2007年8月,久泰能源(內蒙古)有限公司100萬噸/年二甲醚項目開工奠基。同年,由神華寧煤集團承擔建設主體的寧東能源21萬噸二甲醚生產裝置一次投料試車成功。
2008年3月,久泰能源(張家港)有限公司二甲醚項目一期30萬噸/年工程建成投產。與其同一時期建成投產的還有山東玉皇金宇化工20萬噸/年的二甲醚二期項目。
同時,新奧在江蘇張家港同樣規劃了100萬噸的二甲醚項目。央企巨頭也紛紛出手:中石化、中煤集團等四家企業合資成立的中天合創公司正在籌建年產300萬噸二甲醚的大型生產裝置,建設周期為2008至2012年。
據業內人士分析,眾多產業資本大量涌入二甲醚產業主要原因就在于高利潤吸引。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每替代一噸液化氣,生產和銷售廠商可獲利約1000元以上。
正因如此,國內產能近幾年呈直線上升之勢。且這一市場還在不斷擴容。
據廣東省油氣商會燃氣部部長莊榮金介紹,從2006年到現在,二甲醚與液化氣摻燒已經在廣東得到普遍應用。2007年,廣東省二甲醚消費量估計為22.5萬噸。而山東有關部門也已同意久泰能源二甲醚作為民用燃氣使用。
過剩憂患
然而產能過剩的憂患已然擺在了企業面前。
2007年220萬噸的年產能,真正實現的不過80到100萬噸。而據中國化工網分析師預測,全年的開工率僅為60%-70%,冬季開工率更低至30%-40%。 目前二甲醚的主要用途為液化氣摻燒。據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規劃院統計,2007年,在國內二甲醚的消費結構中,民用燃料占到了絕對主導地位,為94%;車用燃料僅為2%,其他用途占到4%。
但中國化工網分析師表示,即使按照20%的摻燒比例計算,2010年的二甲醚需求量不過390萬-520萬噸。這意味著2010年1484萬噸的二甲醚產能將會有60%處于閑置狀態。
當然,替代柴油是個不錯的“錢景”。
中國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潔汽車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申同賀表示,按照二甲醚對柴油替代率3%計算(相對柴油的二甲醚消耗替代比為1.336),2020年約需二甲醚1330萬噸。
但在此之前卻需要一個耗時較長的市場培育過程。
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預測,到2010年時,民用燃料仍是二甲醚的主要用途,為90%,而車用燃料雖然有所增長,但也僅為7%。
“若2010年國內運行二甲醚公交車2000輛,日行駛250公里,根據替代比百公里耗二甲醚70升計算,到2010年我國二甲醚在車用燃料領域的需求約為20萬噸。”白頤說。
此外,展開銷售渠道也是一大難題。 白頤指出,作為替代能源,二甲醚進入能源銷售系統,必然存在與原有能源銷售商的競爭。從目前一些企業的經驗看,企業如果僅生產二甲醚產品,不參與營銷,將面臨較大利潤風險。
在國際甲醇--二甲醚/LPG產業鏈市場峰會上,一位二甲醚從業人士告訴記者,“山東久泰曾在山東臨沂直接走終端銷售的路子,但效果并不好。” 包括凱躍在內,一些二甲醚廠商將日本、韓國等作為未來的另一條銷售渠道,但目前卻無法指望。
日本車用二甲醚普及及推進委員會事務局長若狹良治向記者表示,“預計到2012年,日本將開始從中國進口二甲醚,但無法估計進口的數量。”
一些二甲醚廠商已經開始為未來的市場感到擔憂。 一家民用二甲醚生產企業的老總坦承,在2007年的高利潤過后,未來兩年的市場將比較艱難。
標準缺失
除市場瓶頸外,二甲醚相關標準的缺失也將影響其發展。 據申同賀介紹,二甲醚的質量標準目前有兩個:一是2007年4月1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二甲醚行業產品標準,二是2007年8月21日建設部頒布的《城鎮燃氣用戶二甲醚標準》。
“這只是行業標準。”申同賀說,“并沒有明確的產品名稱和標準針對摻燒二甲醚的液化氣。”
據申同賀透露,目前,城鎮燃氣用二甲醚國家標準正在制定過程中,標準編制組正在起草的國家標準命名為“城鎮燃氣用二甲醚混合氣”,由液化石油氣和二甲醚混合,二甲醚比重小于等于20%,不設下限。 “與此同時,二甲醚在車用領域的應用也亟須相應標準來規范。目前正在制定上海市的地方標準,預計在2008年年底推出,其他地區可借鑒。此外,大量有關二甲醚車用、民用的配套標準及管理條例等工作尚待完善,業內預期在2008年完成各種準備工作,2010年前加大示范力度,‘十二五’期間有望迅速發展。”申同賀透露說。
申同賀認為,只有標準建立起來后,二甲醚產業才能名正言順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