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縣(今巴南區)煙坡雖地處遠郊山野,因為“冒油”,而引起外界屢屢關注。據《中國石油鉆井》記載,早在“九一八”事變以后,四川的石油就被當局作為國防需要計劃勘探開發。1935年5月,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派出地質人員,先后調查巴縣石油溝、蓬溪縣蓬萊鎮以及達縣等地的石油地質,確定鉆探井位。秋,派專人遠赴德國訂購新式鉆機。1936年,資源委員會成立四川油礦勘探處,任命王檠為處長。向德國購置的4臺旋轉鉆機,于同年4月開始分批啟運。由于日本侵華戰爭等原因,導致鉆機運輸工作困難重重。遭日機轟炸,部分機件失蹤,東拼西湊,總算配成兩套鉆機,一臺運到巴縣石油溝,一臺運往達縣石梯坎,后來調往甘肅玉門(另兩套等購配齊全,運輸工作至1938年方告完畢)。
修公路,挖地基,平院壩,鋪草房。石油溝1936年的清靜,就這么被打亂了。進溝的人越來越多,車子拉來的“鐵砣砣”,如同龐然大物。還有一些外國人,人們這才曉得,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沖著“冒油”的石油溝來的。炊煙裊裊的鄉間,從此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1937年10月28日,風輕云淡,秋高氣爽。這個平常又特殊的日子,在一個叫王顯文的工程師的組織下,巴縣石油溝第一號井(巴1井)開始鉆探。轟隆隆,隨著柴油機一聲響徹山谷的轟鳴,掀開了中國近代油氣鉆井史上使用旋轉鉆機的歷史篇章……
“巴1井鉆石油那陣,我只有8歲嘎。”今年78歲的巴南區安瀾鎮石油溝村后壩人婁成林扳著手指算。他的父親婁樹清,是當地手藝出眾的木匠。被吆喝到井場做木工活,修工棚和工人住的房子。起早摸黑,差不多干了半年。得病。井隊不要了。回去,沒多久就去世了。婁成林說:“娃兒家,只曉得稀奇,看到石油溝打出油來了,氣來了,管子接起來就燃,硬是新鮮。”井口背面巖壁處,有一個一米多寬的方形石洞,黑漆漆的,神秘,陰森。婁成林上前,笑呵呵指著說:“這是當年放噴的‘口袋’,天然氣帶著泥漿呼呼沖出來,那場面,兇得很,嚇人。”
同是石油溝村后壩人的81歲的李永芬則是在巴1井嫁給丈夫熊定全的。那時熊定全不到20歲,也在巴1井做活路,起先“平地基”,后來“打雜”。“井是和洋人一起打的。”李永芬對自己新婚丈夫的經歷記憶猶新:“井打完了,他就抬氧氣瓶子(在井口直接灌氣),抬一伙,到發電房發電,一直到那些人撤走。”李還記得“那時候,石油溝巖坎上有碉堡,老鄉趕場不準過,解放后,士兵都還背著槍呢”。后來,熊定全在基建隊干到1981年退休。
鑒于技術條件和戰亂等多種因素,巴1井的鉆探坡坡坎坎,起伏跌蕩,其困難和遭遇超出想像。《中國石油鉆井》記載了其曲折過程:剛開鉆,使用德國造的魚尾鉆頭。由于對所鉆地層的紫紅色頁巖不適應,平均日進尺只有0.44米,鉆砂巖平均日進尺僅0.03米。如同老牛拉破車。比當時在自貢自流井一帶老式頓鉆速度還慢。當局大為惱火。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心急如焚,又摸不著頭腦。不到10個月,用光所有魚尾鉆頭,被迫使用德制取心鉆頭。如此這般瞎折騰,直到1938年8月底,才改用美國制造的牙輪鉆頭,始有好轉。1939年5月,鉆達井深1202.67米。11月25日,鉆至井深1402.2米嘉陵江統第五組地層。其時,鉆機已超負荷運轉,在石炭系地層獲得日產天然氣1.5×10
立方米工業性氣流而完鉆——中國首次使用旋轉式鉆機,鉆成當時最深的第一口天然氣井。
巴1井的成功鉆探,讓國民政府當局喜出望外,極大鼓舞了國人士氣。除了政治和人文影響,巴1井在鉆井技術層面,也作了可喜的摸索。
首先是普通鉆井液的選用。四川油礦勘探處鉆巴1井時,對于鉆井液質量的選用、配制以及性能控制,都很粗糙。“系以附近田間粘土,用泥漿槍噴射,使之分散,沙粒等即沉至泥漿池底”。質量很差。加重鉆井液的采用,其后始于玉門老君廟油礦。
此外,1942年12月21日,巴縣飛仙關巖第2井(巴2井)開鉆。在鉆進過程中,因柴油機泵損壞,而大膽改用巴1井所產天然氣作燃料,這是中國直接利用天然氣作內燃機動力燃料的一次嘗試,并獲得成功——是為后話。
從1937年至1949年,12年間四川油礦勘探處共完成5口井的鉆探。其中最深井進尺1402米。僅在巴1井、隆2井鉆成2口天然氣生產井,并以此找到石油溝、圣燈山兩個氣田。
以“石油”聞名的石油溝,在中國鉆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巴1井,打出了當時儲量蔚為可觀的天然氣(以及凝析油),這份大自然的饋贈,讓我們始料未及的同時,又意味深長……
巴1井的檔案,安靜地躺在四川局川東鉆探公司檔案館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里。
厚厚的卷宗里,共38條目。其中“凝析油生產情況及其他地質情況整理報告”資料,完成于1955年12月。紙張發黃,字跡模糊,透出一絲陳舊久遠的氣息。其摘自王檠原稿《十年來四川鉆探石油工作紀要》(1946年8月)一文明確記錄,巴1井“第一次試氣時發現凝析油的情況,并說到每半年排水時放出汽油756—1100公升”。相關資料還就巴1井天然氣生產利用情況作了注解:從1940年到1948年,前后8年間,直接利用套管頭壓力灌氣入氧氣瓶。每日約生產80個大氣壓的天然氣150瓶,供應抗日戰爭期間的重慶南岸海棠至土橋,海棠溪到南溫泉段公共汽車,以及南岸汽車輪渡等燃料。某種程度上講,這一非常時期獲得的寶貴燃氣資源,至少保證了半個“陪都”的正常秩序。
解放后,巴1井1950年恢復生產,每日產氣130大氣壓200多瓶,供應重慶市區及南岸公共汽車。1951年前仍舊用油稠口袋降壓,該年底依照臺灣辦法使用減壓器減壓,實現完全自動化的同時,提高了安全系數。相關技術人員還用所產天然氣進行天然氣燈、天然氣爐法及天然氣接觸炭黑試驗,均取得一定成效。1952年,巴1井職工因集中參加四川石油勘探工作,而停工。
此外,除了完成于1962年3月的巴1井“井史”,其他條目幾乎都是空白或殘缺不全。至此,巴1井如同歲月長河中的一粒沙子,淹沒于歷史長卷。而石油溝氣田同一構造的“巴字號”井,卻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一度沸騰了那片神奇的土地……
多年以后。巴1井產氣線索追蹤到1990年,當時的川東鉆探公司有關部門請石油溝村后壩的老鄉熊燈康守井。熊當時“在井場邊的巖壁底下住”,守井的報酬:每月兩度電費,井場壩種莊稼,用井口的天然氣生火煮飯。那時,每天“將就煮得好兩個人的飯,估計還不到1方氣的樣子”。后來,熊燈康搬進巴1井殘存的最后三間土房子,直接用管子從井口接攏灶臺。“恁么多年,井口一直都是敞起的,老遠就聞得到氣味道,落雨,還冒‘泡泡’。”春風秋雨,拂曉殘陽。和比自己年紀還大的老井相依為命,熊燈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幾年,半夜起來捉強盜。”熊指著而今栽滿樹木的井場壩,說“到處堆起鉆桿”。
2005年,川局在四川油氣田范圍內大規模開展老井安全隱患整治。摸底排查中,巴1井成“整治”對象。同年臘月,施工人員修了個三五米見方的正方形“盒子”,圍蓋住井口,切斷氣管線,和外界完全隔離。
2007年6月12日,中國作家雜志社主編、以報告文學《部長與國家》(描寫原石油部部長余秋里)等作品享譽文壇的著名作家何建明,出席重慶市委宣傳部為其《國色重慶》舉行首發儀式及新聞發布會,百忙中抽空到重慶大慶村,為將于2009年出版的新作《百年石油》(暫定名)收集創作素材。偶然得知煙坡的史實,大喜。次日,欣然驅車前往。婁成林老人帶著作家何建明,踩著泥濘路,走進石油溝,走近巴1井。實地察看,照相,向老鄉了解情況,做采訪。“石油溝真是個好地方,山清水秀,有靈氣和味道。”走得氣喘吁吁的何建明一邊贊嘆,一邊惋惜:“知道的人太少,作為在油氣勘探史上獨一無二的一口井,眼前的境況,實在有些凄涼”。作家何建明表示:“找機會向重慶市政府建議,在巴1井建一個石油工業紀念場所,地企雙方共建更好,最起碼要保護起來,讓世人記住,石油溝巴1井獨一無二的地位和分量!”
還原歲月沉淀后的歷史本真,彌足珍貴。找尋著“石油”的足印,如風往事由遠而近。
作為中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發展的歷史坐標,巴1井悄然矗立在石油溝的山谷當中。那個十余米高的三角形鐵支架,銹跡斑斑,經風經雨——如同一塊獨特的碑,默默標榜并堅守著巴1井曾經的無限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