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川氣東送工程獲國務院正式核準
在4月10日舉行的中國石化股份公司2006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股份公司董事長陳同海宣布,中國石化的"川氣東送"工程已于日前獲得國務院正式核準,并列入國家"十一五"重大工程。
"川氣東送"工程于2006年7月6日正式啟動前期工作,2007年2月14日完成共12項專項評估,4月4日經國家發改委審查通過,4月9日國務院正式核準。
據介紹,"川氣東送"工程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普光氣田勘探、開發以及氣體處理工程,另一部分是從普光氣田到上海的長輸管線工程。工程預計總投資632億元,按現行價格估算,該工程的內部收益率將達14%以上。
普光氣田包括普光、大灣、毛壩、清溪、雙廟、老君等大型含氣構造。截至2006年底,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達到3560億立方米,比2006年初公布的儲量增加了1050億立方米,累計三級儲量超過7000億立方米。根據目前公司勘探部署的進度,預計到2008年底可供開發的探明儲量將超過5500億立方米。
近期,公司在清溪場構造發現了新的不含硫化氫的優質天然氣氣藏。清溪1井無阻流量達1200萬立方米/日,是繼普光氣田地區發現普光構造后在勘探上的又一重大發現。經國際知名咨詢機構核查,該井是世界同類型氣藏中無阻流量第二大的一口井。
陳同海表示,我們對普光氣田的儲量前景充滿信心。目前,普光氣田已經在三疊統和二疊統的長興組、飛仙關組、嘉陵江組三套地層中發現了厚度大、滲透好、高產的天然氣藏,顯示了一個"三層樓"的立體含氣態勢。在二疊統下的石炭系黃龍組潛力仍然較大,目前正在勘探之中,一旦獲得突破,會有更大的發現,這將成為普光地區的"第四層樓"。
按照原上報方案,普光氣田原預期2008年底形成天然氣生產能力90億立方米,2010年底形成天然氣生產能力120億立方米。根據目前的勘探開發部署,預計2008年底即可形成天然氣生產能力100億立方米以上,2009年底可形成天然氣生產能力150億立方米,遠好于上報方案。2008年底、2009年初即可開始供氣。
"川氣東送"工程第二個子項為管道工程,管道干線預計全長1702公里,中途建四座加氣站,年最大輸氣量可達150億立方米以上。根據市場和資源情況,公司計劃將普光氣田生產的天然氣向產地四川及沿線的重慶、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和上海供氣。
由于天然氣是優質清潔能源,不僅可以緩解上述地區能源緊張的局面,同時也將為改善這些地區的環境作出重大貢獻。
"川氣東送"工程具有氣田儲量規模大、單井產量高、下游用戶對氣價承受能力強等特點,同時也可以向中國石化沿線煉化企業供氣,替代原料及燃料油,降本增效,改善環境。"川氣東送"工程將成為公司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川氣東送"工程的獲準,引起投資者及媒體的廣泛關注,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這對中國石化的發展是一個重大的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