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民用天然氣價格上漲 國人仍須平靜接受
根據北京市政府批準,從4月1日起,北京市范圍內銷售的民用天然氣價格每立方米上調0.15元,調整后的價格為2.05元/立方米。這是過去一年里,北京天然氣第二次漲價。盡管0.15元的漲幅不大,卻引起了諸多關注。或許天然氣價格上漲本身并不值得大驚小怪,畢竟作為一種商品,價格波動實屬正常。業內人士分析,北京此次上調氣價,是國內天然氣價格進入上升通道的階段性標志。這次漲價引發了三個問題值得關注:
疑問一:天然氣價將翻倍是否危言聳聽
在媒體對北京天然氣漲價的報道中,幾乎都提到了未來天然氣價格將翻一倍的預測,這是不是危言聳聽呢?目前進口天然氣在中國天然氣消耗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經接近50%。如果按照進口價格計算,目前液化天然氣到岸價格,加上儲存、再氣化和管道運輸成本,城市門站價格要達到每立方米2.8元。而國內主要城市天然氣門站價格僅為每立方米一至兩元左右。這意味著即使按現進口價格計算,進口天然氣的最終使用價格要上漲50-70%。
而如果按照國際市場上的平均價格衡量,國內天然氣漲價幅度則可能更加驚人。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天然氣平均價格大約為每千立方米1000元人民幣(工業與民用天然氣的平均價格),目前歐洲市場上的天然氣平均價格大約為260美元/千立方米,按目前匯率計算約合2040元/千立方米,美國市場上約為280美元/千立方米約合2180元人民幣,雖然俄羅斯供應獨聯體國家的天然氣價格遠遠低于上述水平,但中國購買俄羅斯天然氣的價格很可能參照歐洲標準,這意味著如果與上述兩地市場價格接軌的話,中國天然氣價格至少要翻一倍。
此外,考慮到國際油價仍在節節攀升,盡管短期可能會有所回調,但長期上漲的趨勢并沒改變。鑒于國際油價是天然氣價格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作為一種主要的清潔能源,天然氣價格未來看漲的可能性很高。很顯然,這次北京天然氣漲價0.15元只是未來一系列漲價的序幕。
疑問二:政府定價Vs市場定價
從世界范圍看,盡管各個國家天然氣定價方式各有千秋,但從發展歷程和演變趨勢看,天然氣定價方式基本上分為政府定價和市場定價兩大類,且未來發展趨勢為市場定價。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天然氣定價都在輪番上演著政府定價和市場定價的相互博弈。
以天然氣消費程度較高的美國為例,其定價先后經歷了政府定價和市場定價兩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以前,美國政府對天然氣價格一直實行管制政策。過度管制導致了美國天然氣供應的嚴重短缺。1954年,美國政府規定對州際貿易的井口氣價進行管制,每一千立方米干氣大約為17.89美元,較低的價格抑制了天然氣的有效供應。從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一直到整個20世紀90年代,美國國會先后通過了系列法案,旨在取消對天然氣行業的管制并轉向市場導向。1985年,聯邦能源監管委員會通過了開放州際天然氣管線運輸行業的法令;1987年和1989年,政府撤銷了帶有管制性質的《發電廠和工業燃料使用法案》,并開始執行具有市場化定價性質的《放開天然氣井口價法案》;1992年,聯邦能源監管委員會通過了要求州際管道公司將管道輸送和銷售進行垂直分離的法令,并改進了計算運輸費率的方法,引進了運輸能力開放計劃。天然氣井口價的放開以及兩個法令的實施,極大地改變了美國天然氣批發市場的運作,促使嚴格管制轉向自由競爭。
實踐證明,美國取消市場管制的政策是成功的。從井口價完全放開的1989年起,美國天然氣的產量增長了31%。在取消管制的10多年后,美國市場在批發層次已完全自由化并具有很強的競爭性。
疑問三:天然氣價格Vs國民承受能力
在諸多支持天然氣漲價的理由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實現與國際接軌。這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在居民收入還保持著濃厚的中國特色的時候,許多需要居民掏錢購買的商品卻爭先恐后地實現了“國際接軌”。毫無疑問,天然氣漲價的終極目標也是與國際接軌。耐人尋味的是,“接軌”呼聲最高的都是些壟斷性比較強的行業。官方數據顯示,2004年美國人均收入是中國的34.2倍,如此巨大的差距下,油價、銀行卻都要和美國接軌嗎?
當然,政府在漲價的時候也會考慮到民眾的承受能力,北京市發改委在宣布漲價消息的時候也提到將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補貼。但能夠獲得政府補貼的家庭畢竟只是少數。值得一提的是,天然氣漲價不同于汽油柴油漲價。由于目前中國人擁有私家車的畢竟是少數,而且他們多是先富裕起來的一批人,對價格上漲的承受力會大一些。因此,汽油柴油漲價不會在社會上產生太大影響。但是,天然氣卻牽涉到千家萬戶,幾乎每個城市家庭都離不開天然氣燒水做飯。對低收入家庭來說,即便小幅度漲價也可能加重他們的負擔。因此,天然氣價格如何與國際接軌確實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但對普通民眾來說,天然氣價格如何實現國際接軌并不重要,他們需要的是心平氣和地接受天然氣漲價的現實和未來的趨勢,盡管可能不太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