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欣鑫咨詢 時間:2009/6/3 11:43:28 字體:
大 中 小
2008年4月初,底特律大雪紛飛,CBN記者從底特律市區驅車來到福特汽車公司(下稱“福特”)全球總部迪爾伯恩。福特全球總部看起來有幾分古樸之氣,玻璃大廈前20多個國家的國旗迎風招展,頗有一些聯合國的架勢。
“凡是有福特業務的國家,這里都會掛上一面國旗。”迎上前來的福特全球傳播總監許國禎對CBN記者說,“福特是底特律開展全球化經營最早的,也是重組全球經營最早的一個。”
當時,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已經被要求與菲亞特合并,通用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CEO)韓德勝也已經在為破產作打算。而福特,這個底特律歷史最悠久,也最具傳說性的汽車公司依然屹立不倒。
福特CEO穆拉利雖然在去年年底陪同通用和克萊斯勒一起到國會求助,但穆拉利態度明晰:福特并不需要政府援助。直到現在,通用被政府掌控72%的股份,克萊斯勒的破產程序也快要完畢,福特在底特律三巨頭中碩果僅存。
同在底特律,同是高成本的“美國制造”,同樣面臨著金融危機的巨大打擊,為什么福特看起來能夠擺脫厄運?
“瘦身”重組
“不是運氣,不是老天在疼特定的人。”在福特的員工食堂,許國禎娓娓道來,“福特和克萊斯勒、通用這幾年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從1995年開始,福特就在不斷失去市場份額,10年間,福特在北美市場的份額從26.4%掉到了17.4%,并且在2006年,全球第二大汽車廠的名頭被豐田汽車搶走。底特律被普遍詬病的注重高利潤的SUV,大型車問題在福特也同時存在。
“我們從1995年的時候就開始談不能單靠大車盈利。”許國禎說,“當時我們就談到要發展經濟型、油耗低的車,但消費者真的不買呀。”
去年年底,通用時任CEO瓦格納在國會聽證會上遭遇參議員諾德的詰問:“當消費者要求買更大、更快、更重的汽車時,難道沒有一個人質疑這一點?”瓦格納當時的回答是:“我們不得不痛苦地重新檢視這個汽車文化。”
而福特的抉擇在2002年就已經開始。當時福特家族的比爾·福特重新執掌了福特,痛感公司的發展方向不對,開始進行嘗試性的改造,試圖扭轉公司全球經營的方式和專攻產量與大型車的企業文化。不過后來的兩年福特的經營狀況好轉,改組也就沒有那么緊迫了,但比爾·福特一直在尋找一位理想的CEO,在進行改造的準備。
2005年9月,比爾·福特找到了原先波音公司的CEO穆拉利,福特大規模的改組行動拉開了序幕。
“福特從2006年就開始重組,遠遠提前于底特律的其他兩家汽車業。”運輸業研究機構索雷爾-沃德專攻福特的分析師邁克爾·沃德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說。
俄亥俄大學的汽車業專業凱文·波義爾教授也對CBN記者表示:“福特較早開始的大規模,甚至殘酷的重組使福特沒有被此次的金融風暴打翻在地。”
不過,當時福特被廣泛認為是美國汽車業日薄西山的證明。
2006年1月,比爾·福特宣布福特裁員2.9萬人,關閉10家工廠。比爾·福特對《時代》雜志表示:“我們將做不得不做的事情了。我的目標是同豐田汽車以及其他任何對手打一場硬仗,成為汽車業的佼佼者。”
2006年12月,3個福特工人中就有一個要被公司買斷工齡。2007年,福特進行了更大規模的裁員。
在大規模裁員的同時,福特也在重新確定企業的發展路徑。在2006年9月,福特將所有資產包括“福特”的品牌拿出去抵押貸款235億美元,進行大規模重組。
“當時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震蕩。”許國禎說,“幾乎所有的人都說福特不行了,看連祖宗傳的牌子都保不住了,真的是敗家子。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我們有一個計劃,而在當時金融市場良好的時候,不費力氣的籌到資金是為了將我們這個計劃付諸實施。”
福特的目標已經改變,不再盲目追求產量和規模,不再只從量的積累來賺取利潤,而是追求實際的利潤,怎樣使福特成為一個盈利的企業。這完全背離了底特律以規模取勝的傳統思路。
“一個福特”
穆拉利在福特內部強調說:“不要再幻想自己是一個多大的企業,一定要非常務實地將自己的規模調整到非常有效率的狀態。”
在這樣的思路下,重組的方向日益明晰,那就是“一個福特(OneFord)”。
在福特的員工證上,最顯眼的就是“OneFord”的字樣。許國禎說:“什么是OneFord?就是全球福特是一個團隊,而不是什么北美團隊、亞洲團隊、歐洲團隊,全球的福特就一個計劃,一個目標——將福特變成一個盈利的公司。”
“以前在北美全球總部管制造的人不見得管得了亞洲,肯定管不到歐洲。”許國禎說,“現在北美管制造的老總是歐洲來的,福特全球的制造職能都向他回報,福特現在是一個全部打開的橫向系統,所需團隊較小,效能較大。這是經過非常痛苦的轉變而得來的。”
削減品牌
調整的結果就是車型減少了,每一個品牌單一的量增加了,成本大幅縮減。
于是,當擁有9個品牌的通用還自詡“我們現在擁有比任何時候都多的車型時”,福特已經先后賣掉了八個品牌中的捷豹、路虎。這些牌子名氣雖大,但在某種程度上并不算成功。福特還在2008年賣掉了馬自達1/3的股份,并從2007年開始就有意將沃爾沃賣掉,現在還在持續談判。
在福特總部的前臺,目前只掛著福特、林肯、水星、馬自達和沃爾沃的標志。放眼望去,在同一排墻上,明顯還有以前掛過東西的印痕,那是被賣掉的品牌因掛在那里時間久遠而留下的痕跡,取下它,對福特來說也許真的不容易。
曾經在波音協助過穆拉利削減成本的沃馬克,是美國頗有影響的效率生產專家。他曾在2006年3月于《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為什么豐田會贏”的文章中批評福特和通用的品牌過多。
通用和福特都有八九個品牌,沃馬克在文章中說:“可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汽車公司,豐田和寶馬,只有兩三個品牌。這不是一個意外,實際上,任何現代的汽車制造商都很難支持超過3個真正出眾的品牌。”
根據福特的財報,2009年第一季度,福特凈虧損14億美元,但目前還有210億美元的現金在手,應該至少能維持一年無現金之憂的狀態。
“這是一生中唯一的機會使我們可以和國內的競爭者區分開來。”福特一位內部人士對《華爾街日報》說,“沒有人給你免費的禮物,你必須生產消費者要買的車,這是我們很好爭取市場份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