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真正的企業倒閉潮還未到
蘭亭/20080630
雖然從零七年底至今,便已有數千間工廠倒閉或撤離了東莞,但是對于整個珠三角的企業來說,真正的倒閉潮還沒有來到。
也許有人會說,僅東莞從去年年底到現在就有數千間工廠倒閉或撤離?是否太夸張了呀?一點也不夸張。因為蘭亭一直在珠三角一帶加工企業任職,并經常出差走動,所以能夠接觸到的和看到的世界,或許比一般人要多些。
在東莞這個地方,真正去相關機構注冊了的企業,都是相對有點兒實力的企業了。而還有更多的地下工廠——即作坊式的工廠,每間工廠工人數量約往往兩百人以下,有的廠甚至只有三、五個工人,幾臺設備,或十幾個工人,十數臺設備。而大部份去注冊了的企業,當初也是由這樣的作坊式工廠發展起來的。
這類工廠往往生存于大型的居民樓內。基本在珠三角的大部份鄉鎮的居民樓里,都可以找到這類工廠的身影。他們往往就從大的加工企業接點單來做零碎加工,或幫固定的大廠趕貨(因為許多大廠要接受人權審核和監察,所以不可以加太多班,往往都無法在固定交期內完成大貨生產,于是只能求助于這些小廠代為加工了,否則面臨違約而賠付空運費或折扣。)。
并且,這類三無工廠的數量絕對超過真正注冊了的企業,不獨東莞,整個珠三角都是這樣。而如今人民幣升值,大企業自己遇到了危機都接不到訂單了,就更沒有理由關照這些小廠了。沒辦法,誰讓他們是后來者呢。商場就是這樣,后來者往往只能揀點兒殘茶剩飯。
所以說,東莞或珠三角第一波倒閉的,大部份都不過是這些小廠了,而他們往往因為沒有注冊,所以是在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之外的了。雖然也有部份大廠關門,但人家絕不是倒閉,只是轉移到東南亞了而已。當然,也有小部份賺夠錢了洗手不干逍遙娛樂去了。
之所以說東莞的真正倒閉潮還未到,那是因為整個珠三角企業群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鏈,每一間工廠,只是這一個鏈上的一個點而己。因為工廠都是組裝加工廠,沒有哪間工廠有能力靠自己來生產原材料。甚至許多工廠只能組裝半成品,就是在別的企業生產了一半的半成品,再買到自己這里來組裝后再銷售給國際買家。
并且,一件產品上可能要用到幾十種原材料,而每種原材料又是幾十個不同的供應商生產出來,再由另外幾十個不同的供應商加工成不同的半成品,最后再到這間出口企業里來組裝。所以當我們賣給國際買家的一件成品商品,可能在國內經過了數百家不同類型工廠的共同生產。就是這不同類型的數百家工廠,他們又有各自不同的生產設務,同樣又要不同的數百家供應商來共同生產了。所以,這種特殊、微妙又相互依存的需求關系,才得以構成了這個珠三角加工企業群最特殊的生態鏈。
就拿我們穿的牛仔褲來說,首先是棉花批發商去新疆買來棉花,然后再批發給東莞的銷售商,東莞的銷售商再賣給紗廠,紗廠紡好紗后再把紗賣給牛仔布廠,而牛仔布廠又要拿去漿紗廠槳紗,槳好紗后再回來織成布,織好布后再把布賣給布商,布商再批發給制衣廠,制衣廠裁剪車縫好后還要送去手工廠做手擦,噴砂等,再經洗水廠做工業洗水(如果牛仔褲不洗水是對身體有害的),然后是送到包裝廠打包裝;做好包裝要送回制衣廠,再由制衣廠委托運輸公司發貨到買家手上,買家又再轉批給零售商。僅僅是穿一條牛仔褲,就需要這么多企業的配合,而這還不包括梳棉、紡紗及其設備,槳紗用的顏料、設備,車縫成衣所需的車縫線、拉鏈、商標、及其制造設備,手擦、洗水所用的化學品、設備,包裝用的掛牌、膠袋、紙箱也需要印刷、制做、設備等。
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生態鏈呀!他們是誰也無法獨立存在的,這或許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罷。
而這個生態鏈,也同樣是珠三角的經濟鏈。如果這其中有一個環節斷掉了,那么這個生態鏈也就要面臨骨牌效應了。盡管珠三角政府和部份人民已在這些年賺得盆滿缽滿了,但是誰又經得住坐吃山空呢?而經驗告訴我們,再重新來一次的代價,又是何其驚人!
除了這個特殊生態鏈的微妙依存關系,更要命的是,是珠三角企業那脆弱的利潤。這個就不得不說到香港人與臺灣人,因為珠三角所成就的第一批企業家就是他們。特別是香港人,因為他們大多即是本地人,卻又是香港人。他們原本是當地人,在文革期間偷渡到香港,取得合法身份后,再籍改革開放之機帶著數千或數萬元回來辦企業。剛到大陸,他們并不是那么有錢,也就買個幾臺或十幾臺設備,搞個小廠。但整個八十年到九十年代,對加工企業來說都是完全暴利時代,我曾感嘆,為什么政府沒有在那個時候為民工漲工資或修改新勞動合同法,因為那個年代,新勞動合同法和漲工資對任何一間企業來說都不是壓力。再加上他們即是本地人又是香港人的特殊身份,所以又很容易同地方政府搞好關系。這就特別方便他們買地擴張了,當他們賺到錢就不斷買地擴張。現在廣東很多開著奔馳、寶馬的億萬富翁,都曾是當年的小作坊主。
而導致現在利潤直線下降的原因,很大一部份就是因為他們的過渡擴張。一個企業只要一擴張,就需要源源不斷的訂單來填補。但因為人權問題,許多西方買家對中國還持有觀望態度,所以給來的訂單還是有一定限度的。于是一些訂單不足的廠就打起了別的廠的客戶的主意,搶客戶,搶訂單,但怎么搶呢?當然,價格才是最大的誘餌。于是后來就發展到你搶我的,我搶你的,互相壓價這么一個惡性循環了。
而鬼佬們也在工廠的價格戰里學精明了。哦,原來大陸還有這么大的價格空間呀?媽的,看來這些年上當不小啊。于是許多鬼佬在每次收到報價時就開始拼命壓價了,甚至還有許多鬼佬帶著樣品來到大陸,親自到不同的工廠去讓人家報價,誰的價格低就把單發給誰加工。
于是二零零四年后,許多工廠都苦苦陷于價格戰的漩渦里了。甚至有的工廠為了搶到訂單,干脆不要利潤,就盯著出口退稅的那十七個點賺。雖然真正加工國際大品牌的企業,并不在此列,但是低端企業的價格戰,對大品牌加工企業同樣有著不可估量的沖擊。
加上近兩年物價上漲,原材料價格上漲,員工工資上漲,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這一系列的不良沖擊幾乎同時發生,對于這些企業來說,無異于是雪上加霜了。當去年政府放話要推出新《勞動合同法》后,很多深陷價格戰低地的企業便提前甩包袱了。這些不良企業的放棄,雖然沒有讓整個珠三角產業鏈斷鏈,但是已經觸發了這個危機了。
而那些還在堅持的企業,其實也沒啥錢賺。只是一個企業經營了這么多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誰舍得放棄呢?堅持,不過是在等待一個轉機而己。
這些還在堅持與觀望的企業,他們的利潤往往維持在5%至20%左右,加上出口退稅,能有15到30個點的毛利,純利潤往往不足10%。而對于他們維系利潤的天敵,莫過于人民幣升值了。因為國際加工,往往都是貨到付款。而從開發到接單,生產,出貨,再裝船運到買家手上,差不多就是半年時間過去了。半年前的報價,等貨款的美元匯到帳時,僅人民幣升值就差不多把這本已不多的利潤給對沖干凈了。
當一個企業發展到沒有利潤時,便成了包袱。但是經營了這么多年,要說放棄包袱,誰忍心呢?這就像父母不會放棄得了重病的孩子一樣。若即要維系經營下去,又要保證減少虧損,那就只有大規模裁員了。于是現今珠三角許多曾經的大廠,都裁員裁得差不多半個空殼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裁員后還是能保證一定的生產力,所以也能讓珠三角這個特殊的生態鏈不會一時斷裂。
當出口加工企業裁員、減產或少數關閉,必然引發了其上、下游原料加工企業的生存危機。不信你可以去找幾個珠三角那些原料生產商的業務經理或業務員問問,問他們現在是不是看著一落千丈的銷售業績和庫房里堆積如山的庫存而焦頭爛額?業績直線下滑和大量庫存,本身就是一個大包袱,當包袱大到再也背不動時,斷鏈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了。
所以說,珠三角企業真正的倒閉潮還沒有到。雖然沒到,但現在卻讓大量企業家體會到了什么是個千均一發。如果人民幣繼續以現在的態勢升值下去,若政府不出臺其它扶持政策,三年內,珠三角之鏈將會斷裂,那時必將震發大批量企業倒閉的“海嘯”,而不是一個“潮”字可以概括的了。